【儿研所儿医说】孩子频繁小动作?警惕抽动症
2025-11-22 09: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孩子上课老眨眼、耸肩,提醒多少次都改不了,是不是故意作对”?“没感冒却总清嗓子、吸鼻子,教室里特别刺耳,老师都找我谈话了!”近来,不少家长带着焦虑走进神经内科,提起孩子的“怪毛病”便愁眉不展。

可别先急着批评孩子“调皮捣蛋”,这些反复出现、不受控制的小动作,很可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而是“儿童抽动症”在作祟。下面就用通俗的语言,带家长们全面认识这个问题,帮孩子科学应对。

一 什么是抽动症?不只是“调皮”

抽动症医学上称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大脑“信号传递”出了问题,导致身体出现不受控反应,比如突然眨眼、耸肩、清嗓子。这些动作或声音突发、快速、重复且无规律,孩子自己根本控制不了,就像忍不住打喷嚏一样。

二 抽动症的“小动作”分两类

抽动症表现远比想象中多样,主要分“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还会随病情从简单变复杂:

1 运动性抽动

身体不自觉“动起来”。简单抽动可表现为频繁眨眼(一分钟几十次)、皱鼻子、点头摇头、耸肩;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升级为复杂抽动,比如突然蹦跳、拍打肢体,甚至模仿他人奇怪动作。

2 发声性抽动

嘴巴“不受控”发声。简单抽动可表现为患儿没有感冒却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发出“哼哼”声;复杂抽动较少见,如重复别人的话、念叨无意义词语,极少数严重者会说脏话(秽语症),但这类情况不足10%,家长无需过度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症状像“天气”般多变:有时变轻甚至几天不出现,可孩子紧张、焦虑、疲劳或兴奋时(如看动画片、考试前),症状会“卷土重来”;而孩子放松(玩玩具、画画)或睡觉时,小动作又会消失。

三 孩子为何会得抽动症?

目前抽动症确切病因未明,但研究发现与三大因素相关:

1 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人患抽动症、焦虑症或多动症,孩子患病风险更高。同一家族抽动症患病率达40%-50%,但遗传只是“倾向”,非“必然”。

2 神经递质失衡

大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像“信使”,负责传递信号、控制动作和情绪。若“信使”出问题(如多巴胺异常),或信号传递“路线”堵塞,就可能引发不受控动作。

3 环境因素

孩子长期处于压力环境(学习负担重、父母吵架、家长严厉批评或过度溺爱),心理压力变大易诱发抽动症;感冒、扁桃体发炎等感染,或接触铅超标等有害物质,也可能成为“导火索”。

四 避开三大常见误区

1 误区一

“孩子故意的,骂一顿就好”: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抽动症是大脑神经问题,孩子无法控制,越批评孩子越紧张自卑,症状反而加重。

2 误区二

“抽动症会传染,别跟患病孩子玩”:完全无需担心!抽动症不是传染病,不会通过接触等途径传播,孤立患病孩子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3 误区三

“长大自然会好,不用治”:虽部分孩子青春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约30%会持续到成年,若不干预,可能出现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影响学习生活,“早干预”比“等自愈”更稳妥。

五 科学应对分三步

1 药物治疗

中重度症状(如抽动影响上课、吃饭)需医生指导用药,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如硫必利)和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家长切勿自行购药、加减药量或停药。

2 心理行为治疗

习惯逆转训练(如孩子要耸肩时,教他沉肩放松)和放松训练(每天5-10分钟深呼吸、逐部位放松肌肉),能帮孩子缓解紧张、减少抽动。

3 家庭支持

家长要做到“三不”-不提醒(别总盯着孩子小动作)、不批评(多理解孩子“身不由己”)、不焦虑(家长情绪会“传染”孩子)。

六 日常护理抓四个细节

1 规律作息

保证孩子每天8-10小时睡眠,晚上10点前入睡,可通过泡脚、读绘本等固定流程助眠。

2 适度运动

鼓励孩子多做跳绳、跑步、游泳等户外活动,释放压力、调节神经,但避免过度疲劳。

3 合理饮食

少吃辣条、炸鸡等辛辣油腻食物及可乐、咖啡等含咖啡因饮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调节微量元素。

4 控制电子产品

每天使用时间不超1-2小时,用积木、画画、户外运动替代屏幕娱乐。

最后想提醒家长:抽动症不是“绝症”,也不是孩子的“错”。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门诊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只要科学应对、给予关爱,大多数孩子的症状能逐渐控制,健康快乐成长。

文 | 姬辛娜、王晶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官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