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域,集轨道交通车站及换乘通道、接驳场站、公共服务空间、枢纽配套等多元功能于一体。项目建设面临体量大、基坑超深、局部施工技术难度高、专业工程种类多、新技术新材料复杂多样,以及多单位、多专业、多工种交叉作业多、统筹协调难度大等多重挑战,堪称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实战考场”。
BIM核心引领 筑牢项目建设基础
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重难点问题,项目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核心搭建全生命周期工作协同平台,将BIM技术及其拓展技术应用于策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全过程,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减少了信息断层,提高了协同效率,为工程高质量推进筑牢技术根基。
在设计阶段,项目应用可视化设计和模拟工具,如建筑概念设计、方案优化、逃生模拟等,提高了设计质量,还为项目的环保和安全性提供了可视化解决方案。
在生产阶段,采用智能装配建造技术对钢结构、幕墙等进行设计优化、智能化加工、安装可视化模拟等,为后续高质量、高效率施工奠定了基础。在施工阶段,建设“BIM+智能建造管理平台”进行智慧化现场管理,实现安全监测、质量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可视化交底、劳务管理等管理流程智慧化,大幅提升施工管理精细化水平。
智慧管理升级 破解多维施工难题
施工高峰期,项目有6台塔吊同时作业,如何保证塔吊联动运行不碰撞呢?答案就藏在项目搭建的“BIM+智能建造管理平台”之中。该智慧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集成群塔防碰撞系统,通过三维模型预演塔吊运行轨迹,可提前识别并规避潜在碰撞风险。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提前安装的塔吊“黑匣子”即限位传感器、风速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塔机运行数据,当检测到超限位、强风、超载等异常情况时立即触发分级预警并联动制动,确保多台塔机在狭小空间内安全高效作业。
物资管控方面,智能建造平台与自有地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连接,实现项目物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当钢筋、混凝土、土方进出场过磅后,就能够生成物资编号称重信息及关联文档,精准记录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出入库时间、数量及责任人,实现物资供应与施工进度动态匹配,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系统自动上传地磅小票和签认单等附件,形成可追溯的数字化档案,可为项目成本核算和质量追溯提供可靠依据,效率提升近60%。
针对施工区域长290米、宽230米,最深处达39.6米的超大、超深、超宽基坑,项目将智能建造平台与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联动,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网。通过预先埋设的基准点、监测点和监测元件等智能传感设备,以监测平台为基础协调终端和测量机器人共同完成监测。突破不同监测设备、不同类型传感器天然屏障,实现全天候实时数据采集、无线传输、后台分析、超限预警报警,保障了基坑施工安全。
技术创新加持 实现建设效能提升
项目创新应用无人机全景球拍摄技术定期对现场施工数据进行全视角记录,形成时序性施工现场留存档案,为工程追溯提供完整依据;衍生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多镜头航摄获取厘米级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可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直观的空间分析基础,优化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及运输路线布局。在重大施工方案决策中倾斜摄影技术支持多方案比选,通过可视化推演验证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帮助选择最优资源配置方案。此外,还可叠加地质数据、周边环境等信息辅助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导改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项目策划的精确化与前瞻性。据测算,可较传统测绘减少50%以上外业工作量。
“BIM+VR”漫游展示技术让参建团队“走进”虚拟场景,精准破解现场复杂安装难点,同时开展沉浸式安全教育。
项目策划了“云上观摩”活动,利用BIM模型模拟全程观摩效果,通过“网络直播+云上观摩”的方式,吸引了1.2万人次观摩,广泛传播智能建造实践经验。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智能建造实践,正是北京以科技赋能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北京近年来持续推动智能建造新技术创新应用。截至目前,已建设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74项,总规模超过1100万平方米;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240余项,覆盖面积逾3500万平方米,其中130余项已完成验收,总面积逾1900万平方米,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应用场景,智能建造试点成效位于全国前列。
供稿单位:科技与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