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场地、灯光、全域实景……
当微短剧激荡影视行业新浪潮
一场关于空间焕新的精彩实践
正在朝阳区崔各庄乡醉库文创园“上演”
——旧厂房“变身”创意热土
折射出文化产业园区的进阶之路
从“提供场地”到“运营生态”
从“追赶潮流”到“定义风向”
朝阳区将如何精准施策
为文创园区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这场由旧厂房引发的产业新篇
如何进行更精彩的续写
01.
📹工业遗存变身短剧短片基地
醉影场打造北京“竖店”
窗明几净的现代办公室、温馨雅致的居家书房、艺术气息浓郁的长廊画廊……醉库文创园醉影场内,都市题材微短剧《刻梦》的拍摄正紧张进行,道具、灯光、摄影等各岗位工作人员正围着演员高效协作。这个忙碌的剧组,已是醉影场挂牌“北京首个短剧短片拍摄基地”后,短短数月内迎来的第三个剧组。
整部片子会用到数十个场景,基本能在园区内完成拍摄,节约了很多时间和成本,这也是北京首个短剧短片拍摄基地——醉影场挂牌后给产业带来的最直观改变。基地内配备会议室、书房、茶室、画廊、餐厅、卧室等百余处实景供剧组拍摄,真正实现“一部剧不出园”。就在上个月,首部在此完成全场景拍摄的都市职场轻喜剧《打工吧!长官》在快手平台上线,标志着北京短剧产业链闭环初步形成。
从工业遗存到拥有百余处拍摄场景、服化道工作室和绿幕摄影棚的短剧产业基地,醉影场的创新蝶变,正是朝阳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推动文创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02.
📹“一园一品”催生“百花齐放”
文化+发展展现强势劲能
为充分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国家文创实验区积极引导园区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行动。除醉影场构建的短剧生态外,朝阳区已逐步形成“一园一品”的发展新格局,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东进国际中心
落地北京市首个游戏孵化器,构建从研发到发行的全链条孵化平台;
首创·郎园Station
建成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已汇聚60余家文化科技类生态伙伴,落地一批垂直领域模型企业和示范场景;
北京798艺术区
打造的3500平方米超维视界·VR院线,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复合式VR体验空间,获评“朝阳区元宇宙标杆示范应用场景”。
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生态正加速集聚,在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形成强势产业劲能。
03.
📹对标文企发展“核心”
政策倾斜将扶持进行到底
园区发展,最怕缺资金、缺资源。聚焦此类发展痛点,朝阳区出台《朝阳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版)》,从文化企业规模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园区提质升级等7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今年,全区13家园区获得区级政策资金支持;在16家园区设立信用工作站,量身定制“京彩文园贷”“营商贷”等金融产品,帮助2家园区获得1175万元贷款支持;开展“精准服务促发展”活动5场,搭建“云园区”服务平台,吸引130家供应商、1.91万家企业入驻,对接活动、展会等资源近700次,让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政策与服务双轮驱动,朝阳区以“文化+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发展成效格外亮眼。截至目前,朝阳区已累计培育形成102家特色文创园区,其中百亿级园区5家,入驻企业超6200家,文化企业占比逾六成,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实现“量”“质”双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站在“十五五”谋篇开局的关键节点,朝阳区将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力打造数字视听、数字广告、网游电竞、数字出版等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朝阳力量。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